国风新材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时间: 2024-04-27 10:09:55 |   作者: 预涂膜系列 1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公开披露》中化工行业的披露要求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中国薄膜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市场和产业链。但中低端薄膜行业总体处于供需失衡状态,市场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面临着产能过剩与层级不高问题,迫切地需要提升自身产业层级。随着薄膜材料在电子、光电、光伏、新能源等新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未来薄膜材料发展的新趋势是向高端化、特殊化、功能化发展。另外随着我们国家新能源和环保行业的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也将有力地带动薄膜行业往绿色环保、可降解、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聚酰亚胺薄膜具备优秀能力的耐温性能、优异的尺寸稳定性、良好的厚度均匀性和高机械强度等性能,在包括电工在允许电压下不导电的材料、挠性覆铜板以及消费电子、柔性显示、新能源、通信、芯片封装等多个领域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电子级聚酰亚胺薄膜全球产能大多分布在在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国内产业化进程较慢。随着近年来国际形势变化,国内各行业均开始注重产业链安全问题,因各种“卡脖子”技术短板问题凸显,国内厂商相比以前对于产业链国产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产品试用积极性较之前提升显著,行业发展中心快速向国内转移,市场需求和应用领域逐步扩大,国产替代速度正在呈加速态势,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较好。

  光学级聚酯基膜作为高端功能膜材料,因对其透光率、平整度等特殊性能要求极高,技术壁垒和产品附加值高,行业发展空间大。光学级聚酯基膜可大范围的应用于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等产业,随着新型显示、电子信息等下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光学级聚酯基膜产品的品质和性能逐步的提升,应用领域日益扩大。目前,我国高的附加价值或特殊用途产品用光学级聚酯基膜仍较为依赖进口,随着我们国家产业升级加速,国家关于新材料等战略新兴起的产业发展战略及相关产业政策支持,以及新型显示等光电产业迅猛发展,为光学级聚酯基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开发附加值高的高性能薄膜是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方向。

  公司二十余年专注于薄膜材料生产,积累了配方工艺、技术开发,以及设备驾驭和技术升级的能力与优势,具有进入高端产品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公司着力深化产品结构调整与技术改造升级,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打造开放式研发平台,提质发展现有高分子功能膜材料、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配套功能材料产业,重点培育聚酰亚胺材料和光学级聚酯基膜两个产业,积极谋划新能源等未来产业,提升公司新材料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2023年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大幅增加,全球经济增长面临多重挑战。行业新增产能快速释放,市场需求恢复远低于预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导致2023年行业形势较为严峻。

  公司深度聚焦高分子功能膜材料、光电新材料、绿色环保木塑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四大产业,是集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完整体系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报告期内,公司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薄膜)产品主要分为BOPP亮光系列、BOPP消光系列、BOPP热封系列、BOPP环保预涂膜系列等。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具有质轻、无毒、无臭、防潮、机械强度高,尺寸稳定性好、印刷性能良好、透明性好等优点,广泛用于中高端印刷包装、电子电器离型保护、建筑节能等领域。

  公司双向拉伸聚酯薄膜(BOPET薄膜)产品主要分为BOPET印刷及复合膜、BOPET热封膜、BOPET烫金转移基膜、BOPET电气绝缘薄膜、BOPET热转移色带用基膜、BOPET映射膜。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具有无毒、无味、透明度高、耐高温,耐穿刺,耐摩擦,易印刷,耐化学腐蚀,阻隔性、阻湿性良好等特点以及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电气绝缘性能。广泛应用于印刷、复合、涂布、镀铝、热转移碳带、烫金转移、镭射、电气绝缘、医药包装、建筑等领域。

  公司聚酰亚胺薄膜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柔性显示、集成电路、芯片柔性封装、5G通信、新能源汽车、电气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基于其优异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以及下游市场需求的驱动,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的新应用不断涌现。公司目前已批量生产的聚酰亚胺薄膜主要产品为FCCL用聚酰亚胺黄色基膜、遮蔽用聚酰亚胺黑膜和聚酰亚胺碳基膜产品,热塑性聚酰亚胺(TPI)复合膜产品、柔性衬底聚酰亚胺浆料产品、光敏聚酰亚胺(PSPI)光刻胶产品处于在研阶段,产品种类逐步增多。

  公司全资子公司芜湖国风塑胶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满足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要求的配套材料等,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产品;公司全资子公司安徽国风木塑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新型绿色环保木塑材料,主要应用于户外设施、建筑装饰、室内家居、市政园林、旅游设施等领域。

  1、报告期内,公司全资子公司合肥国风先进基础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电子级聚酰亚胺膜材料项目取得合肥市生态环境局环建审[2023]12031号环评批复。

  2、报告期内,公司全资子公司芜湖国风塑胶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模块化生产智能制造项目(一期)正在办理环境影响评价。

  报告期内,公司拥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以及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且均在有效期内。

  公司专注于高端薄膜材料的研发与生产20余年,是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创新型企业,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与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及哈尔滨工业大学无锡新材料研究院共建联合实验室,设立国风新材料研究院,打造开放式技术创新平台,持续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开发,持续提升在业内领先的技术优势。报告期内,公司获得授权专利74项,获安徽省新产品5项,高导热石墨膜用聚酰亚胺碳基膜研发创新团队被认定为安徽省第十五批“115”产业创新团队。“安徽省先进聚酰亚胺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通过省发改委认定并批复筹建。2023年度公司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安徽省新材料产业10强企业、安徽省首批原创技术策源地重点企业等多项荣誉。

  公司拥有稳定的工厂类客户,凭借优秀的产品品质和服务,赢得了一大批国内外高端用户的青睐,国风品牌薄膜材料产品依靠多年的高品质积累了良好的口碑,成为黄山永新股份002014)有限公司,上海旺旺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顶正包材有限公司,达利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安姆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德国Leonhard Kurz Stiftung & Co. KG ,韩国 ITW SPECIALTY FILM,LLC,法国ARMOR S.A.S.等国内和国际知名公司的包装材料和电子信息用基材主供应商。聚酰亚胺薄膜投入市场后在较短时间内即完成客户认证,实现批量生产和销售,部分产品已通过下游客户进入部分市场主流品牌智能手机、电子设备产业链。公司产品远销日韩、东南亚、欧洲、北美等国家和地区,国外客户需求稳定,出口额在同行业名列前茅。公司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合肥市近年来大力推进的“芯屏汽合”战略高度契合,公司将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机遇,深入结合合肥市产业发展布局,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加速公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速度。

  公司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以过硬的政治领导力为统领,充分发挥凝聚的组织力,果敢的战略决断力,坚忍不拔攻坚克难的推进力,弘扬国风精神。公司持续推进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文化相关案例荣获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二等奖。公司深化实施精益生产管理,建立优化长效帮扶救助动态管理机制,搭建职业发展通道,群团共建,凝聚昂扬斗志,为公司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2023年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增长面临多重挑战。面对严峻的经营形势,公司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加强行业走势分析预判,加快战略转型,加速推进新产业300832)新项目落地,持续加大研发资源投入,加强董事会建设,提升公司规范运作水平,储备势能枕戈待发。

  2023年,公司持续完善董事会建设,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有关要求,制定《独立董事专门会议工作制度》,修订《独立董事工作制度》及董事会下属专门委员会实施细则,明确独立董事的定位与作用,强化并完善了独立董事履职保障及其任职管理;制定《外部董事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子企业董事会外部董事履职任职规范,落实子企业董事会各项职权,促进公司规范运作;强化市值管理,持续加强投资者关系建设,“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积极与投资者沟通,回应投资者关切,提升公司信息披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加投资者满意度;加强与证券监管部门的沟通和协作,与监管部门进行定期交流,及时掌握行业政策变化。

  2023年,公司加快向新材料领域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层级,加快新产业布局,推动新产品落地,强化内生动能储备。应用于新能源电池正负极的集流体复合铜箔膜、铝箔膜已进入下游主流电池厂商开展系统验证和批量供货;GC薄型聚酰亚胺碳基膜、高耐穿刺聚酰亚胺黑膜、GFT-1型聚酰亚胺薄膜实现产业化并批量稳定供货;高导热聚酰亚胺薄膜进入客户端试生产验证;COF封装用高强高模聚酰亚胺薄膜通过客户品质检验;聚酰亚胺覆铜基膜处于客户送样阶段;与中科大联合开发的TPI复合膜项目完成中试;聚酰亚胺浆料设备完成小试装置设计采购;国风先基公司在建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顺利推进,部分生产线亿平米光学级聚酯基膜项目稳步推进,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工作。

  2023年,公司持续夯实技术创新体系,加大资源投入,搭建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快省级原创技术策源地构建,深化产学研合作,加速关键技术攻坚。以新材料研究院为平台,搭建聚酰亚胺材料研究室、涂覆材料研究室等多个专业研究室,以软硬融合的系统性技术创新能力,加速推进技术与产品创新。高导热石墨膜用聚酰亚胺碳基膜研发创新团队被认定为安徽省第十五批“115”产业创新团队,“安徽省先进聚酰亚胺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通过省发改委认定并批复筹建。2023年度公司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安徽省新材料产业10强企业、安徽省首批原创技术策源地重点企业等多项荣誉。

  2023年,公司董事会坚持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充分发挥公司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高标准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推动 调研成果转化,以“五融”党建、“党建+攻坚”等创新举措促进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建设“五彩”工会品牌,打造新时代职工之家。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并被确定为合肥市推进产改首批试点单位。建成实体国风学院,组织开展中高层管理人员集中培训、新进大学生脱产集训、企业对标交流学习等各项培训工作。推进职业发展通道认证,首批研发、职能、技术、技能通道认证全部完成,强化考核激励,绩效管理体系完成升级,内部管理成效显著。

  2023年,董事会坚持有效识别研判、推动防范化解经营风险,开展“合规管理提升年”专项行动,突出重点领域,推行资金、库存风险预警机制,落实安全环保责任制。全年无坏账损失、安全无重大事故、环保无重大风险。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诚信经营,助力乡村振兴和开展消费惠农活动,落实股东权益和职工权益保护,继续增大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投入,积极推进节能低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追求公司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未来,公司将力争成为战略性新材料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在基础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引领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各业务板块在行业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公司将坚持实施“1+3+N”企业发展的策略,围绕合肥市“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产业规划,加速向战略性新材料产业方向转型,迈入高质量发展之旅。“十四五”期间,公司将做优传统产业,做专新材料产业,做强战略新兴产业,做大企业规模,做活企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新材料企业。2024年,公司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面对复杂严峻的经营形势,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在提质增效、项目建设、技术创新、规范运作、党建引领方面持续用功用力,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上做深做实,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投产,确保量的增长及质的提升。

  2024 年,公司董事会要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增强董事会依法行权履职能力,推进科学、理性、高效董事会建设,提高董事会科学决策、规范决策,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型上市公司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加强公司章程制度建设,及时根据《公司法》最新要求及证券监管规定的最新变化,结合公司实际更新《公司章程》,充分的发挥章程在公司治理中的基础作用。二是不断健全制度、建优机制,使董事会更好发挥经营决策主体作用,适时推动公司相关制度的修订,健全董事会运行制度体系,更好发挥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作用。三是完善独立董事工作机制,规范独立董事专门会议运行,充分的发挥独立董事的专业作用,构建多元互补的董事会结构,不断提升董事会科学决策和规范运作,保持高质量的企业治理。

  一是结合形势变化和企业实际,对“十四五”战略规划进行中期实施情况评价与调整,进一步强化战略新定位,厘清公司发展新思路,激发公司发展新动能。二是不断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建立与投资者的良好沟通互动机制,聆听投资者反馈和诉求,重视股东的期望和建议,持续提高公司市值管理能力和水平。三是合理进行利润分配,结合公司行业特点、经营模式、所处发展阶段、盈利水平、资金需求等因素,增强对股东的回报,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

  一是强化内控建设。系统提升风控合规能力,把握内外部环境变化,合理配置资源,加强风险监测与管理,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充分发挥经营决策和指导作用。二是高质量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坚持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原则,不断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在估值基础、盈利和竞争优势等方面有效提高信息披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持续规范公司治理体系运作水平。严格执行股东大会决议,维护股东权益,从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出发,恪尽职守,努力创造良好的业绩回报投资者。

  2024 年,公司董事会将继续严格按照《公司法》等有关法律和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切实有效履行职责,进一步积极发挥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扎实做好董事会日常工作,维护公司及股东利益;同时,公司董事会将坚持务实、高效、严谨的工作作风,全体董事忠于职守,勤勉尽责,确保公司科学高效地决策重大事项,持续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推动公司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督查调研情况的汇报

  全国政协召开远程协商会,围绕“深化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提升现代产业高水平发展水平”协商议政

  全国政协召开远程协商会,围绕“深化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提升现代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水平”协商议政

  已有16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2.78亿股,占流通A股30.99%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3.62元。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后续可继续关注。

  股东人数变化:一季报显示,公司股东人数比上期(2023-12-31)增长595户,幅度1.46%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